网站标志
空白边框
 
自定模版

北展暖通展
www.gsntz.com
距离会议开幕还有: 00
当前位置:
文章正文
甘肃兰州2020年推进全域清洁取暖 大力实施煤改电、煤改气工程
作者:    发布于:2020-03-26 12:29:00    文字:【】【】【

2020年2月17日,甘肃省兰州市人民政府发布2020年工作要点,要求2020要推进全域清洁取暖,大力实施煤改电、煤改气工程,淘汰县城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主城区基本建成“无煤区”,确保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80%以上。

实施稀土、电镀等新产业项目,推动德福铜箔二期、高导新材料、高档铝箔等项目建成投产。做大做强广通、亚太等新能源汽车企业,构建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储能电站等全产业链条,打造西北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部分内容如下

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甘肃(兰州)国际陆港管委会,市属重点企业:

《兰州市人民政府2020年工作要点》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兰州市人民政府

2020年2月14日

兰州市人民政府2020年工作要点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今年工作责任重大。按照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安排,今年市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进一步强化省会城市责任担当,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步伐,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时代篇章贡献兰州力量。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6%;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4.8%,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建筑业增加值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5%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国家和省上下达的控制目标。

新春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市经济带来了很大冲击和影响,对此要顶住压力、保持定力、加倍努力,积极做好应对复杂局面和打硬仗的充分准备,发扬斗争精神,聚力攻坚克难,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全力保障广大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全力以赴完成好今年和“两个收官”各项目标任务。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把握好六个方面:一是必须牢记嘱托,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二是必须坚定信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三是必须补短强弱,坚决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四是必须加快转型,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五是必须精准施策,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六是必须坚守初心,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培育壮大生态产业

1.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着力实施项目攻坚、文旅营销、景区建设、“六夜”体系构建和市场主体培育“五大突破工程”,加快建设黄河风情线和河口古镇、青城古镇,全面提升白塔山、兰山、兴隆山、什川古梨园、树屏丹霞、石佛沟等景区品质,做大A9创意国际等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文旅产业快速发展。

2.加快发展通道物流产业,抓好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和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试点城市建设,推进多式联运物流园、公航旅金融仓储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的重要物流基地。

3.加快发展数据信息产业,积极推广5G、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快场景应用,推进丝绸之路信息港、网易(兰州)联合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争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4.加快发展中医中药产业,依托兰州新区和高新区两大医药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尚方堂现代中药与大健康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促进中医中药与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

5.统筹培育发展军民融合、清洁生产、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循环农业等其他生态产业。

(二)着力重振“兰州制造”

1.实施工业强基和产品强质工程,引导支持兰州石化、甘肃烟草、兰州水泵厂、三毛集团等骨干企业建链、延链、强链、补链,强力推进中车兰州机车整体搬迁、宝方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重点项目,形成新的工业增量。

2.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制造业赋能,培育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创建智能工厂、数字车间6户以上,推动产业向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3.着力推进产业循环化改造,打造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1.主动适应消费升级趋势,实施现代服务业提升行动。

2.积极培育研发设计、商务和租赁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创建一批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和示范企业。

3.促进线下线上消费协同发展,改造提升传统商业街区,鼓励发展智慧零售等新业态,支持本地电商企业做大做强,电商交易规模增长15%以上。

4.积极对接引进商业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争取平安银行在兰开业运营。

5.深度开发中山桥等夜间旅游“打卡”地,丰富夜间消费,扮美“夜金城”、助力“夜旅游”、发展“夜经济”。

二、聚焦实施创新驱动,着力增强发展动能

(一)加快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

1.推进兰白自创区和兰白试验区一体建设、联动发展,抓好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放大政策集成效应,合力打造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创新策源地。

2.全面拉开高新区定连片区建设框架,加快实施“三馆一中心”和城市绿廊等基础设施项目。

3.落实普惠性扶持政策,用好兰州科技创新创业风险投资等各类基金,争取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形成一批应用型科研成果,培育打造瞪羚企业,引领和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4.加强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自创区的交流合作,探索成立协同创新联盟,开展从园区到园区、企业到企业的精准对接,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共建。

(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1.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引导支持科研院所与骨干企业共同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科技创新工作站,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2.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支持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3.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帮助企业突破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

4.继续实施“十大科技项目”和“十大科技创新项目”,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

5.提升兰州科技大市场管理运营水平,继续办好兰州科技成果博览会和中国创新挑战赛(兰州)现场赛,为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搭建平台、搞好服务。

(三)实施人才优先工程

1.实行更加有效的引才留才用才政策,大力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推进30万大学生留兰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推动人才总量提升、结构优化。

2.完善人才使用管理、评价考核、职称评定等制度,赋予用人单位更多自主权,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全面落实就业落户、房屋租购、子女就学、医疗服务等优惠政策,完善荣誉奖励评价机制,切实为人才发挥作用、实现价值提供保障。

三、聚焦做大做强发展平台,着力培育壮大经济增长极

(一)坚持“两翼”齐飞

1.支持兰州新区全力打造制造新区、产业新区、经济新区。聚焦“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商贸物流、先进装备制造等一批千亿级和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经济增速在国家级新区中继续保持领先。加快建设绿色化工园区,引进培育企业150家以上,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实施稀土、电镀等新产业项目,推动德福铜箔二期、高导新材料、高档铝箔等项目建成投产。做大做强广通、亚太等新能源汽车企业,构建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储能电站等全产业链条,打造西北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2.强力推进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立足产业、城市、生态多元融合,加快编制生态创新城控详规划、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构建全域覆盖、分层管理、分类指导、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城规划展览馆、国道312线清水驿至傅家窑段改扩建、生态绿化及园林景观等重点工程,尽快撑起创新城“骨架”。同步强化招商引资,对接引进泰康、恒大等500强企业项目,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推动“两区”提质

1.致力做强高新区。聚焦“高”“新”两大方向,加快建设“兰州肽谷”,协同推进军民融合、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园建设,全力实施兰州生物药厂整体搬迁、智慧交通总部经济等重点项目,提升内生发展动力。

2.致力做大经济区。突出战略转移、北拓发展,全面推进皋兰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编制完成示范区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加快土地开发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吸引外资为重点,打造外经外贸发展平台,建设外向型经济集聚区。

(三)促进园区多点开花

1.深化园区综合改革,以九州、连海、和平、三川口、兰州国际陆港五个省级园区为重点,探索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制度,推动园区市场化运营、专业化服务、特色化发展。

2.继续完善水电路气等基础配套设施,落实园区工业用地、厂房租赁补贴等优惠政策,提高要素保障能力。

3.支持区县因地制宜发展园区经济,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形成错位互补的发展格局。

四、聚焦狠抓项目建设,着力强化投资关键作用

(一)集中精力抓项目

1.谋划实施项目1133个,年度计划投资1399亿元。

2.全力抓好省列、市列重大项目,加快中川机场三期扩建、中通道、奥体中心等重点工程建设,强化大项目对投资的拉动作用。

3.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加快实施已确定的12个PPP项目。

4.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向上争取基础设施、十大生态产业等项目。

5.继续深化项目大比拼活动,高效务实抓项目、比学赶超促项目,以有效投资推动经济发展。

(二)“两真四有”抓招商

1.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顶级工作来抓,扎实开展招商引资“两真四有”攻坚年活动,深化项目凝炼储备、对接洽谈、签约落地、开工建设四大行动,力争省外项目到位资金增长8%。

2.聚焦十大生态产业和园区、片区规划,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引进落地一批优质项目。

3.高水平筹办第26届兰洽会,策划举办企业家校友兰州行等招商活动,推动签约项目数量和质量实现新突破。

(三)破解难题抓落地

1.推行熟地招商模式,优先保障重大招商项目用地需求,加快实现从“项目等地”到“地等项目”的转变。

2.用好政府专项债券,以出让国有资源资产和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补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本金,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3.强化项目团队管理,实施“五定包抓”责任制,完善项目帮办代办机制,全力做好手续办理、征地拆迁、要素供给等服务工作,为项目快速推进清障搭台。

五、聚焦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着力打造精致兰州

(一)坚持规划引领发展

1.突出多规合一、全域管控,加快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动实现“双增双控”和城市有机更新。

2.着眼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加强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和规划管控,高水平编制黄河流域(兰州段)高质量发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加大公共区域、城市出入口、重点街巷、建筑立面等风貌塑造,着力提升城市品质。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启动实施中通道南延线等项目,全力实施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景中高速、城市主干道恢复等工程,继续打通一批疏解路,建设公共停车泊位6000个。

2.加快公交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完善城市公交接驳,实现城乡公交全覆盖。

3.加快推进华润未来城、轨道·城市曙光、荣光·陇汇广场等重点项目,建成黄河楼一期、鸿运金茂、金城中心等精品工程,打造城市新地标。

4.实施雁滩、西站等片区整体开发试点,有效盘活土地资源,提升街区价值。

(三)扎实做好“黄河文章”

1.立足让黄河之滨更加美,启动实施黄河流域兰州白塔山段综合提升改造、“读者印象”精品文化街区等重点项目,进一步打造百合公园、马拉松公园等滨河主题公园,提升滨水广场、沿岸河堤、音乐喷泉等景观风貌,构建黄河之滨生态景观体系。

2.推进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特许经营,深化市场化运营,全面用活资源、做大资产。

3.实施黄河兰州段水运提升工程,全面改造重点港区码头,拓展延伸“黄河旅游”精品航线,打造“夜游黄河”品牌。

4.深入挖掘黄河自然人文价值,办好黄河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会,讲好“黄河兰州故事”。

(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1.持续开展“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精致兰州”三年行动和“十大精致项目”创建活动。

2.厘清市区两级职责,推进事权统一,进一步理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供排水和绿化管理方面体制机制,健全完善网格化管理、“马路办公”等制度。

3.推进城区环卫精细作业全覆盖,深化社区微治理,着力解决卫生死角、占道经营、乱堆乱搭等问题。

4.全面完成建成区存量违建治理任务。

5.完成151条道路线缆入地。

6.启动垃圾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运输,覆盖范围达到90%以上。

7.建成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打造城市“智慧大脑”,让城市运转更加智能高效。

(五)全力以赴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1.今年是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总评大考之年,必须要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根本,让文明融入城市、走进生活,坚决打好创建文明城市这场硬仗。

2.加大创建活动推进力度,持续开展“一月一主题”和“十大突破”行动,形成全面创建、全域创建、全民创建的良好氛围。

3.严格对照测评体系标准,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确保高水平完成各项创建任务,争取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联系我们


地 址:乌鲁木齐红光山路888号绿城广场A座
联系人:唐彩霓 181 3961 8742
传 真:099-3513 888
邮 箱:1520468582@qq.com

广告位
广告位


扫一扫,关注我们

地址
乌鲁木齐红光山路888号绿城广场A座

联系人
唐彩霓 181 3961 8742

邮箱
1520468582@qq.com

电话
181 3961 8742

传真
0991-6997 686

版权所有
北展东方(北京)国际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4763号-2
技术支持:据海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