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变绿洲的 "水密码"—— 甘州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探秘
活水赋新能 节水润绿洲——甘州区创建节水型社会侧记
在河西走廊,甘州区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于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间。 随着全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能力持续提升,甘州区成功探索出“城市排水—再生处理—循环利用”的再生水循环综合利用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甘州经验”。 甘州区组织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张军 摄 为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甘州区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方面,积极转变传统用水观念和用水方式,推动用水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另一方面,逐步构建起再生水生产、再生水资源配置的供水调度体系,力求让每一滴水都发挥出最大效益。 走进甘州区长安镇五座桥村,七旬老人黄文虎在自家厨房里轻轻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淌而出,黄文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感慨道:“以前村里供水不稳定,水质也让人不放心。现在水厂改造后,水质清澈,水压稳定,24小时不间断供水,老百姓终于吃上了干净清洁的自来水。” 五座桥村只是甘州区农村供水保障工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甘州区将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置于全区发展的核心位置,投入大量资金构建农村供水县域统管模式,实现了城乡供水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2024年,甘州区全面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和‘县域统一管理专业化’模式,让农村居民实现了从‘喝上水’到‘喝好水’的转变。目前,河东水厂(一期)已试运行,河西片区供水管网及小型引调水工程(二期)计划年内竣工运行。”甘州区水务局局长赵乾升介绍,“这些项目建成后,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供水规模化覆盖比例将达到 100%,每年可压减地下水1400万立方米。” 节水不仅是一项政策要求,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行动。在甘州区各中小学校园,节水教育已被纳入课程体系,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引导孩子们从小养成节水的良好习惯。在社区,甘州区水务局组织开展了节水知识讲座、节水器具展示、节水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向居民普及节水的重要性和实用方法,营造出全社会共同节水的浓厚氛围。 节水器具的普及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甘州区积极推广节水型水龙头、节水型坐便器、节水型洗衣机等节水器具的使用,鼓励居民和企业选用节水型产品,减少水资源浪费。 春日的甘州,灌区现代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记者在建设现场看到,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着各种机械设备,对中型和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上三、花寨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已按计划顺利完成,西浚、盈科、大满等大型灌区改造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智慧水务的引入为水资源管理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在西浚、上三等智慧灌区示范点,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分析、预警预报等功能的不断完善,实现了对水资源的精准调度和高效利用。这些项目的实施,推动了农业灌溉从“粗放型大水漫灌”向“精细化小水滴灌”的全面转型。 然而,甘州区的水资源管理并非一帆风顺,地下水超采是当地面临的一大严峻挑战。为加快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甘州区启动了“预算+计划+定额”水预算管理模式,制定了《甘州区2024—2030年地下水削减规划》,加快北郊湿地生态补水、城区生态补给用水和再生水资源配置试点等项目建设,成功将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省市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赵乾升说:“2024年,甘州区地下水取用量较2023年减少了7300万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了42%。”甘州区不仅加强了对地下水开采的管理,还积极推进再生水的利用和配置,不断完善再生水回用设施、输送管网等,进一步提升了水资源调蓄能力和应急供水能力。 水润民生,滴滴珍贵。在甘州区,一场关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节水行动正在开展,向着创建新时代全国节水型社会的新目标大步迈进。